外太阳系中新发现的冰体可能颠覆了关于第九行星的理论
外太阳系新发现的 2023 KQ14 冰体,极有可能对第九行星理论产生颠覆性影响,并且为古代行星迁徙研究提供全新的线索。
伊恩・惠特克在《对话》中提到,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冥王星被发现之前,太阳系外围存在一颗尚未被发现的巨大行星这一设想就已经诞生。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将其标记为行星 X,目的在于解释天王星偏离物理学预期轨道运行路径这一现象。他们推测,一颗比地球大数倍的未被发现行星的引力,或许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
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海王星质量的重新计算解开了这个谜题。然而,2016 年,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康斯坦丁・巴蒂金(Konstantin Batygin)和迈克・布朗(Mike Brown)又提出了一个关于潜在行星 9 的新理论。该理论与柯伊伯带相关,柯伊伯带是位于海王星之外(包含冥王星)的一个由矮行星、小行星和其他物质构成的巨大带状区域。众多柯伊伯带天体(即海王星外天体)被发现绕太阳运行,可是和天王星类似,它们并非沿着连续的预期方向运行。巴蒂金和布朗认为,必然存在一个具有巨大引力的物体在干扰它们的轨道,于是提出第九行星作为一种潜在的解释。
这一情况与月球的运行机制有相似之处。月球每 365.25 天绕太阳一周,符合预期距离,但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它每 27 天绕地球一周,从外部观察者的视角看,月球呈螺旋运动。同样,柯伊伯带中的许多天体显示出其轨道受到的影响不仅仅来自太阳引力。
尽管天文学家和太空科学家最初对行星九号理论持怀疑态度,但随着观测证据不断增加且日益具有说服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海王星外天体的轨道确实不稳定。正如布朗在 2024 年所表述的:“我认为行星 9 不太可能不存在。就目前而言,对于我们所观测到的效应以及太阳系中无数其他由行星 9 诱导产生的效应,还没有其他的解释方式。”
例如,2018 年宣布有一颗名为 2017 OF201 的新矮行星绕太阳运行,其直径约 700 公里(地球直径约为其 18 倍),轨道呈高度椭圆形。这种缺乏绕太阳的大致圆形轨道的情况表明,要么是在其生命早期遭受撞击从而进入此轨道,要么是受到第九行星的引力影响。
从新的研究角度来看,2023 KQ14 冰体的发现为这一理论研究增添了新的变量。我们可以假设,这个冰体可能是柯伊伯带中受到第九行星引力影响更为明显的一个特殊天体。它的物质构成、轨道特性以及与其他天体的相互关系等,都可能为我们深入理解第九行星理论提供独特的视角。
在研究古代行星迁徙方面,2023 KQ14 冰体也具有特殊意义。如果第九行星理论因为这个冰体的发现而得到进一步的证实或者修正,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第九行星在古代太阳系中的位置、质量以及引力影响等因素,来推断古代行星的迁徙路径和动力机制。例如,第九行星的引力可能在古代推动了某些小行星或者矮行星从原本的轨道向柯伊伯带或者其他区域迁移,而 2023 KQ14 冰体可能就是这种迁移过程中的一个遗留产物或者见证者。
此外,对于柯伊伯带天体的研究也需要重新审视。以往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单个柯伊伯带天体的特性,而现在需要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考虑第九行星对这个系统的影响以及 2023 KQ14 冰体在这个系统中的特殊地位。通过对柯伊伯带天体的更深入研究,我们或许能够构建出更加完整的太阳系演化模型,从而更好地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发展历程。